- 十乘
- ([lang id =1028]十乘觀) A T'ien-t'ai mode of meditation in ten "vehicles" or stages, for the attainment of bodhi.* * *﹝出摩訶止觀﹞ 十乘者, 十乘觀法也。 此十通名乘者, 乘即運載之義。 如世車乘, 堪能運載也。 蓋言修行之人, 依此十法修之, 則能運出生死之苦海, 到於涅槃彼岸也。 數至十者, 由修觀之人, 上中下根不等。 上根者, 唯觀初不思議境, 即得破惑顯理; 其次者, 於初種觀法修之不入, 須用第二發心, 乃至第八對治助開, 方能破惑顯理; 又其次者, 於前七種觀之不入, 須用第八知位次乃至第十離法愛, 方能破惑顯理。 故止觀大意云: 上根唯一法, 中根二惑七, 下根方具十。 又為知妙境為九乘之本, 稱本修九, 方堪入於初住, 是故備論此十乘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初住者, 即十住中初發心住也。 ) 〔一、 觀不思議境〕, 觀即能觀, 境即所觀。 所觀者何?不出色、 心。 色從心造, 全體是心。 故經云: 三界無別法, 唯是一心作。 即眾生日用現前, 以根對塵, 所起一念之妄心也。 此心既全真成妄, 今達妄即真, 即此妄心, 具足諸法, 無有缺減。 即心是一切法, 一切法是心, 非一非異, 不前不後, 玄妙寂絕, 非識所識, 非言所言, 故指此心為不思議境也。 於此一心, 念念以即空、 即假、 即中三觀觀之。 若觀一法即一切法, 假觀也; 觀一切法即一法, 空觀也; 非一非一切, 而一而一切, 中觀也。 空觀破見、 思惑, 證般若德; 假觀破塵沙惑, 證解脫德; 中觀破無明惑, 證法身德。 三觀既即一而三, 三惑豈前後而破, 三德非次第而證。 說之次第, 理非次第。 由證三德, 即入初住。 所謂上根之人, 唯用一法, 即指此初觀也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以根對塵者, 謂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, 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。 不前不後者, 一心不在前, 諸法不在後也。 空假中者, 離性離相謂之空, 無法不備謂之假, 非空非假謂之中也。 非一非一切者, 中觀雙遮空假也; 而一而一切者, 中觀雙照空假也。 見、 思惑者, 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, 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染曰思惑。 塵沙惑者, 謂眾生之惑, 種類數多如塵若沙也。 無明惑者, 謂於中道之理, 無所明了也。 三德者, 法身德、 般若德、 解脫德也。 ) 〔二、 發真正菩提心〕,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初起大志, 造趣所期, 名之為發。 不依偏權之教, 而依圓實中道妙境, 名曰真正。 菩提即所期之果, 妙境即所行之路, 心即能行能趣之心也。 蓋由中根之人, 觀上妙境不悟, 須再加發心, 於靜心中思惟彼我, 痛憫自他無量劫來沉淪生死, 縱發小志, 迷菩提心。 我今雖知, 行猶未備, 故依前妙境, 發四弘誓。 謂眾生無邊誓願度, 煩惱無數誓願斷, 此二誓, 下化眾生也; 法門無盡誓願知, 佛道無上誓願成, 此二誓, 上求佛道也。 發此誓願, 如理思惟, 豁然悟理, 入凡、 聖位, 是為發真正菩提心也。 (偏權圓實者, 謂藏通別三教為偏、 為權, 圓教為圓、 為實也。 弘誓者, 弘, 廣也; 誓, 制也。 謂發願廣制其心也。 凡聖位者, 凡即五品十信之位, 聖即十住等位也。 ) 〔三、 善巧安心〕, 善巧安心者, 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。 以法性為所安, 以寂照為能安。 寂即是止, 照即是觀。 若信此心但是法性, 則起是法性起, 滅是法性滅; 了其實不起滅, 妄謂起滅, 如是體達功成, 法界俱寂, 是名為止。 若觀察此心體是無明, 無明癡惑, 即是法性; 無明、 法性, 本來皆空, 空亦不可得。 法界洞朗, 名之為觀。 若離法性無安心處, 若離止觀無安心法。 由上發心不悟, 故用此方便善巧, 令心得安也。 〔四、 破法遍〕, 破法遍者, 謂以三觀能破之法, 遍破諸惑也。 藏通二教但用空觀, 破見、 思惑, 不得言遍。 別教先以空觀破見、 思惑, 次以假觀破塵沙惑, 後以中觀破無明惑。 無明未盡, 亦不得言遍。 今圓頓教三觀, 秖在一心, 心空故一空, 一切空即諸法皆空, 空則三惑俱破也。 心假故一假, 一切假即諸法皆假, 假則三諦皆立也。 心中故一中, 一切中即諸法皆中, 中則無惑不破, 無理不顯, 故名遍也。 若上善巧安心惑破理顯, 不俟更破。 由未安故, 故須此破法遍也。 (三諦皆立者, 謂真諦、 俗諦、 中諦之法, 皆建立也。 ) 〔五、 識通塞〕, 通即通達, 謂菩提、 涅槃、 六度等法, 其性虛通, 而能顯發實相之理, 皆名為通。 塞即蔽塞, 謂生死、 煩惱、 六蔽等法, 其性昏暗, 以能蔽塞實相之理, 不能顯發, 皆名為塞。 若一概言之, 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諸惑為塞, 能破之法為通。 若別途言之, 於能破觀法復起愛著, 亦名為塞。 所謂於通起塞。 此塞須破, 於塞得通, 此通須護, 但破塞存通。 如除膜養珠, 破賊護將。 由上破法遍中, 修之未悟, 復恐於通起塞, 於塞無通, 所以立此通塞一門, 撿彼破法遍, 令於塞得通, 於通無塞, 故名識通塞也。 (六度者, 一布施、 二持戒、 三忍辱、 四精進、 五禪定、 六智慧也。 煩惱者, 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也。 六蔽者, 一慳貪、 二破戒、 三瞋恚、 四懈怠、 五散亂、 六愚癡也。 除膜養珠者, 膜謂眼中所翳之膜, 珠即眼中之睛也。 ) 〔六、 道品調適〕, 道即能通之義。 品類不同, 故名道品。 謂三十七道品, 而能通至涅槃也。 調適者, 調謂調停, 亦調試也。 適, 當也、 宜也。 從別言之, 故有三十七品; 若從總而言, 此三十七品, 不出戒定慧。 即是以戒定慧而調適也。 若修四念處, 能生正勤, 正勤發如意足, 如意足生五根, 五根生五力, 五力生七覺, 七覺入八正道, 是為調停適當也。 若隨人根性, 於諸道品, 何者相應, 可以入理, 是為調試適宜也。 當知道品即四諦之道諦也。 今依圓教, 無作四諦, 三十七品成於一心三觀也。 於上破法遍及識通塞, 若不以道品調適, 何能疾與真法相應。 故大論云: 三十七品是行道法, 修道之人, 若欲破惑入理, 必須此道品調適也。 (三十七道品者, 觀身不淨、 觀受是苦、 觀心無常、 觀法無我, 是四念處。 已生惡, 令永斷; 未生惡, 令不生; 已生善, 令增長; 未生善, 令得生, 是四正勤。 欲如意足、 念如意足、 精進如意足、 思惟如意足, 是四如意足。 信根、 精進根、 念根、 定根、 慧根, 是五根。 信力、 精進力、 念力、 定力、 慧力, 是為五力。 念覺分、 擇法覺分、 精進覺分、 喜覺分、 除覺分、 定覺分、 捨覺分, 是七覺分。 正見、 正思惟、 正語、 正業、 正命、 正精進、 正念、 正定, 是八正道。 已上諸法總為三十七道品也。 ) 〔七、 對治助開〕, 對即對待, 治即攻治。 謂行人正修觀時, 忽或邪倒心起, 障於正行, 不能前進。 隨所著心, 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。 著心既息, 則正行可進, 實理可顯。 如世醫治病之術, 藥必對病而用。 其患冷病者, 必以熱藥治之; 患熱病者, 必以冷藥治之; 患不冷不熱者, 必以溫和之藥治之。 藥力若效, 其病即愈。 病既愈已, 身即安康。 今論對治之法, 亦猶是也。 而言助開者, 蓋由邪倒之心, 障蔽正行, 而使解脫之門不開。 今修此對治助道之法, 助於正觀之行, 開彼解脫之門, 故名對治助開。 試就六蔽六度言之: 若人修上道品調適, 解脫不開, 而慳貪忽起, 激動觀心, 於身命財守護保著, 當用捨施之法而對治之。 若破戒心起, 乖違淨禁, 當確持戒律而對治之。 若瞋恚暴怒, 常生忿恨, 當用忍辱而對治之。 若放逸懈怠, 恣縱閑蕩, 當用精進而對治之。 若浮掉馳騁, 散亂不定, 當用禪定而對治之。 若沉昏闇塞, 愚癡迷惑, 當用智慧而對治之。 前之六種觀法, 皆名正行; 六度等法, 名為助道。 涅槃經云: 眾生煩惱非一種, 佛說無量對治門。 是也。 〔八、 知位次〕, 位即行行所歷之地位, 次即次第。 謂所歷之位, 高下淺深不相混雜也。 若修行者不知位次, 下根障重, 非惟正助不明, 卻生上慢。 謂已均佛, 未得謂得, 未證謂證。 故小乘經中, 四禪比丘, 謂得四果。 大乘經中, 魔為菩薩授記。 若知位次, 則無如是之失。 故須知位次也。 (正助者, 正即所修止觀之行, 助即六度等道之行以助, 助於正也。 四禪者, 即色界第四禪也。 梵語比丘, 華言乞士。 四果者, 即聲聞所證, 須陀洹果、 斯陀含果、 阿那含果、 阿羅漢果也。 授記者, 聖言說與曰授, 果與心期曰記也。 ) 〔九、 安忍〕, 安即不動, 忍即忍耐。 謂修觀之人, 初觀不思議境, 至第八知位次, 或入五品, 障轉慧開, 神智爽利, 本不聽學, 能解經論, 欲釋一義。 辯不可盡, 或說一兩句法, 或說一兩則禪, 初對一人, 傳誦漸廣, 則外招名利, 內動宿障; 宿障縱少, 名利彌至, 為眾圍繞, 廢損自行。 非惟正行不進, 障道還興。 惟當自勉, 於名利心, 安然不動; 復須忍耐內外榮辱, 策勵其心, 故名安忍。 (五品者, 隨喜、 讀誦、 說法、 兼行六度、 正行六度也。 障轉者, 謂惑業之障, 轉成解脫也。 慧開者, 謂觀理之智開明也。 一兩則, 猶一兩段也。 宿障者, 謂宿世過去之業也。 內外榮辱者, 謂內心外身之榮辱也。 ) 〔十、 離法愛〕, 離法愛者, 謂於中道之法, 遠離愛著之心也。 蓋言修行之人, 修前九種觀法, 已過內外二障, 應入初住; 而不入者, 由住六根清淨之位, 愛著中道相似之法, 所以不能進入也。 此相似位, 無內外障, 唯有法愛。 法愛若斷, 即得發真中道, 入於初住, 故名離法愛也。 第八、 第九、 第十, 三種, 皆為下根之人, 修前七種觀法, 不能入理, 故須明之。 所謂下根, 方具十也。 (內外障者, 內即惑業, 外即名利等, 皆能障蔽正行故也。 六根清淨者, 謂眼耳鼻舌身意, 已離惑業染污之法, 而獲清淨功德也。 相似法者, 謂於中道之理, 未能真證, 而發相似之解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